界面新闻记者 | 何柳颖
界面新闻编辑 | 江怡曼
11月1日,招商银行2024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在线上召开。
招行副行长、财务负责人、董事会秘书彭家文携一众高管出席,围绕净息差、零售压力以及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等市场关注的问题作出了回应。
预计明年贷款增速好于今年
2024年1-9月,招行实现净利息收入1572.98亿元,同比下降3.07%。作为比较,该行上半年净利息收入1044.49亿元,同比下降4.17%。
今年前三季度,招行净利息收益率1.99%,同比下降20个基点。作为比较,该行今年上半年净息差为2.00%,同比下降23个基点。Wind数据显示,在42家上市银行中,招行净息差排名第五。
彭家文表示,三季度招行净利息收入和净息差降幅收窄,继续保持低资金的成本优势。“受LPR和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影响,叠加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新发放贷款收益率下行,资产收益率承压。为此,招行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带动负债成本下行,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利差缩窄带来的影响。”
他同时强调,最近利率整体下调,以及未来有继续下调的可能,对于商业银行的息差而言仍是挑战。
贷款增长方面,截至9月末,招行贷款和垫款总额6.7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84%。去年同期,招行贷款和垫款总额6.4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68%。
彭家文介绍,目前贷款增速有所回落,并且比预期略低一点,实际上这和社会趋势相似,即在防空转防套利挤水分的大背景下,社融和贷款增长都有所放缓。
展望未来,“招商银行的贷款增长会与大形势基本相符,而大的形势,我判断明年整体的社融和贷款增速应该好于今年。”彭家文表示。
“从整个信贷的增长情况来看,我们认为今年还是受市场影响比较大的一年,但是一系列政策持续发挥影响之后,明年信贷增长整体还是向好的。从资产负债管理来讲,明年重点还是要调好结构,比如做好大类资产的配置结构,保持优质资产的增长,保持较高收益的资产增长。”招商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总经理李俐表示。
对公也是主战场
具体来看,作为“零售之王”,招行的零售业务目前正承受一定压力。
截至9月末,招行零售贷款3.5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95%,增量不及上年同期,主要是信用卡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规模受市场需求偏弱的影响有所回落。同时,零售不良贷款率0.94%,较上年末上升了0.03个百分点,零售的逾期贷款率和关注贷款率均较上年末有所上升。
零售信贷部总经理汪涛表示,今年以来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全行业的零售贷款不良率和关注率其实都呈上升趋势,招行的零售贷款资产质量指标的变化也跟该趋势保持一致。
后续而言,“预计零售的贷款风险指标环比增速会有所放缓,但是由于政策的传导有一定的滞后性,我们判断短期内银行业的零售信贷资产质量还会继续承压。长期来看如果经济恢复良好,政策的效果预计会逐步传导到实体经济和居民收入,资产质量长期向好的趋势会进一步加强。”汪涛表示。
对公信贷方面,截至9月末,公司贷款为2.7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70%,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李俐提及,国家的一系列新政,比如股票回购增值再贷款等刺激政策,对对公贷款有一定的助推作用。
招行方面表示,市场上对招商银行的印象比较聚焦在零售业务,但实际上对公也是招行的一个主战场。数据显示,该行企业客户已于今年7月正式突破300万户。
李俐强调,招行会大力推动零售贷款的增长,并保持符合国家导向的对公贷款,在负债端也会继续加强整体的负债成本管控。
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很大增长空间
今年1-9月,招行财富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174.05亿元,同比下降27.63%。其中,代销理财收入59.37亿元,同比增长47.36%;代理证券交易收入7.72亿元,同比增长34.03%;但代理保险收入、代理基金收入、代理信托计划收入均出现大幅下降。
“保险和基金的收入下降主要是受到政策的影响,我们今年用了很多以量补价的措施来弥补,使降幅不断收窄。接下来我们认为降幅会进一步收窄,但能不能转为正增长,现在还不好判断。”彭家文表示,后续要看市场的整体布局以及资本市场的表现,以及有没有新的降费让利政策出台。
中国人民银行10月18日正式推出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首期额度3000亿元,年利率1.75%。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可向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分别支持其回购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
消息一出,招行迅速反应,目前已落地市场首批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业务。彭家文表示,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正在顺利推进,后续还有很大的业务增长空间。
招行是否会考虑进行股票回购?对此,彭家文回应称:“我们正在研究中,我们认为这个措施是可以往前推进的,但之所以要研究,是因为确实还有很多的因素需要进一步考虑,主要是上市银行和其他上市公司还是有本质的区别。”
彭家文表示,上市公司可能更多地从商业性的原则来考虑,但是银行是受多方面监管的,比如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目前为止,境内上市银行中还没有看到回购的先例,估计都是考虑到共同的因素。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责任编辑:张倩